痔瘡不會變成大腸癌!便秘恐增罹癌率 吃好油多喝水防屁屁痛 醫曝:益生菌助排便順暢讓痔瘡不發作
編輯:健康力、健康力百大醫師諮詢 2023/05/10

痔瘡是常見的文明病,很多人擔心:「長期得痔瘡會不會演變成大腸癌?」肝膽腸胃科醫師賴佳業表示,痔瘡不會變成大腸癌,兩者沒有因果關係,但長期便秘是共同的危險因子,多喝水、攝取高纖食物,可讓排便順暢,減少對痔瘡的刺激。還要適當攝取好油,使腸道潤滑,減少便祕;而吃對益生菌維持消化道機能,可幫助排便,減少得痔瘡的機率。

賴佳業醫師指出,腸胃科門診一半以上的血便患者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痔瘡不痛不癢無需積極處理,如果伴隨著疼痛,持續血便應就醫檢查,避免以為大便帶血是痔瘡所造成而輕忽,結果卻是大腸癌的徵兆。賴佳業建議,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代表可能有痔瘡,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即使大腸鏡檢查無異樣,之後仍需定期接受檢查,與沒有定期追蹤相比,可降低53%的大腸癌風險。

9成台灣人有痔瘡

台灣目前每10位民眾就有9人有痔瘡的症狀,所謂痔瘡是指肛門周圍有豐富的靜脈血管叢,當血液回流不順時,就會讓靜脈叢鼓脹而形成「痔瘡」,可分為內痣、外痣和混和痣等3種。賴佳業醫師提到,痔瘡跟便祕、久坐、久站、懷孕、腹壓過大如肥胖有關,尤其產後婦女或是長期便秘困擾的族群,解完大便後會出現鮮血,肛門附近有灼熱、搔癢、異物感,如果持續血便,肛門疼痛建議找醫師診斷治療。

痔瘡的治療方式以症狀治療如溫水坐浴以及外科治療如手術切除法為主,賴佳業醫師指出,有痔瘡的人可採用溫水坐浴法改善肛門周圍的血液循環,每天3-4次,每次浸泡10分鐘,減少疼痛感;也可口服止痛藥、使用肛門塞劑或藥膏減輕不適;症狀嚴重的患者則可考慮開刀處理如電燒、手術治療等,應注意的是,治療之後如果排便習慣不良或飲食不當導致便秘,痔瘡還是會再復發。

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每兩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可驗出糞便中肉眼看不到的血液,降低2-3成大腸癌死亡率。賴佳業指出,糞便潛血檢查篩檢出患者是否有腸胃道潰瘍、發炎性腸道疾病或痔瘡等,當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的比例大約為40%,就算大腸鏡檢查正常,之後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減少一半以上大腸癌罹患率!

 


文章來源:健康力百大醫師諮詢、肝膽腸胃科醫師賴佳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