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變大代謝症候群上身 量腰圍別做這件事
編輯:健康力、健康力百大醫師諮詢 2022/08/04

今天是七夕情人節,您是否曾關心過另一半的腰圍?腰粗比體重更能看出身體問題,除了反映出腹部肥胖,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指標之一。根據調查,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增加5公分,男女生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7%及13%,放任腰圍過粗將為健康埋下隱憂。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腰圍失控可能引起三高慢性病,成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指出,代謝症候群的五項診斷指標分別是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以上五項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 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罹患代謝症候群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代謝症候群對健康有負面影響,根據10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免費成人健檢的民眾,高達3成7有代謝症候群,且十大死因中,由代謝症候群衍生的三高疾病佔31.9%,已超越癌症的28%。

新三圍:腰圍、臀圍、小腿圍

預防代謝症候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偵測腹部肥胖,所謂「腰圍八九十、健康常維持」,正常腰圍是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詹鼎正醫師指出,腰圍越大,代表內臟脂肪越多,發炎指數隨之升高,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不只罹患三高慢性病的機率增加,癌症、失智症的風險也會升高。

除了腰圍,腰臀比(腰圍/臀圍)也反映出內臟脂肪的多寡,男生腰臀比超過0.9、女生超過0.8,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的機率會比較高。

還有小腿圍太細也潛藏健康警訊,如果65歲以上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代表肌肉量不足,可能罹患肌少症。

正確量腰圍並記綠

新三圍控制好,疾病不來找,定期量測腰圍比量體重和BMI更能管理健康狀態。但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2022年認知度調查,超過4成5民眾已超過一年沒有量過腰圍,光是體重正常,但有鮪魚肚代表脂肪囤積在腹部,若沒有提高警覺,恐陷入罹病危機。

許多人常使用的腰圍量法是用褲頭評估腰圍,這麼做疑慮在於褲頭位置較低、部分布料有彈性、發現褲子穿不下為時已晚等。正確的量測方法應是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繞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間點,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再讀取數據,結束量測後也別忘了使用健康快易通APP記錄,更能清楚掌握腰圍變化。

 

表一:量腰三原則

    1.從未量腰圍:儘速量一次。

    2.量測後腰圍正常:每年測量一次。

    3.量測後腰圍超標:配合體重控制,每周量一次。

 

延伸閱讀:

告別大腹翁,遠離代謝症候群   中廣族 鮪魚肚 小心代謝症候群找上你


文章來源:健康力百大醫師諮詢、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關鍵字: